孩子遇大孩子抢他东西,被大孩子推搡,该如何引导孩子处理?

1.教育没有正确答案
如果我告诉孩子,以后有人欺负你,你应该怎么做怎么做,那么从今往后,在孩子的世界里,应对这种事情就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了。

这种做法的一个潜在假设是:爸爸妈妈的观点就是正确的,就是最对的。


但 是很遗憾,上面的观点很多时候都是不成立的。任何事情都有很多种解决方法,而且父母也不是神人,无法知道所有这些方法。所以如果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告诉 孩子自己认为最好的一个解决方案,那孩子的社交能力也就仅限于父母所处的水平了,那要是想让这个孩子青出于蓝的话,这种做法就封死了一道孩子成长的大门, 约束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潜力。

所谓引导,就是限定好一个界限,在这个界限里让孩子随意发挥,寻找自己最合适的那个点。而这个界限越宽,孩子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就会越大。


2.家长的答案往往都不是最好的
我看了其他人提供的解决方案式的回答和我回答下面的一些评论,总结起来,无非是这么几个解决方案:
①男孩就让孩子去打,女孩就让孩子温柔一点
②找妈妈
③打,打不过就跑
④要让孩子有打过架的经历
.。。。等等
但没有哪个答案获得了很多的点赞和所有人的认同。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应该有什么方案,家长跟孩子一起分析提出来的每一个方案的利弊,然后去鼓励孩子尝试两个人讨论之后筛选出来的方案。

而家长对这些方案的界定只需要在原则层面上去界定:
1.这样做可否达到目的;
2.是不是会伤害到他人;
3.是不是会让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;
4.这样做道德不道德;

最终只要没有触犯原则,最后还是要让孩子去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答案,然后去尝试。

相信我,如果家长们坚持用这套方法去引导孩子解决平时的问题,终有一天孩子自己想出的方案会让家长惊喜万分!


个人建议,这要分两种情况讨论:
一、.行为能力较低的儿童(6岁以前)
学龄前儿童还处于懵懂阶段,往往没有能力去独自搞定干这种较大的挑战,而且也有可能因为大孩子的没轻没重而受到伤害。

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受到了大孩子的欺负时,出于安全考虑,我还是建议家长的介入。

建议方法:
1.如果那个大孩子的父母在旁边,可以心平气和的与他们交涉。正常情况下他们会为自己孩子的行为感到抱歉。如果遇到蛮不讲理的家长,要是彪悍的家长,就可以孩子家长一起教育一下。如果讲究和平解决问题的,可以立刻抱起孩子离开。

2. 如果大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周围没有大人和父母,题主可以将自己想象为一个族群的领袖,用威严去喝止这种以大欺小的行为,并重新建立规则,让两个孩子更好的玩 耍——一般低龄儿童是不会有很清晰的道德意识,只是随着自己喜欢而做事,但都倾向于去选择能力强悍的领袖去服从(大人),因此以领袖的气场去喝止并从新建 立规则让孩子进行玩耍时最有效也是最双赢的一种危机干涉。

3.如果孩子已经比较大了(3-5岁),可以教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技能,比如要学会尽量反抗不公正的待遇,如果力量不够要学会寻求帮助。

二、.行为能力较强的儿童(学龄儿童)
学龄儿童随着身体的生长和发育,基本的自我保护还是可以做到的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题主的孩子被大一点的孩子欺负了,只要不是没有危险情况发生,建议家长可以先观察之后再去选择是否去干预,如何去干预。

因为学龄儿童阶段,孩子心理上最重要的成长目标之一就是社会化,所谓社会化,说白了,其实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表现的更为正常,在行为控制和情绪管理上更适应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的要求和倾向,从而提升孩子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。

而我推荐的教育策略则是体验式教育+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育

我先来解释一下这两个概念:
1.如果想让孩子对一个道理记得牢,接受的快,就得先叫ta去体验这个道理背后的原因(尽量没有伤害地去体验)

2.对孩子的教育要尽量往能解决问题的方向去引导。例如,孩子遇到一个困难,可以先别急着告诉孩子父母一般的解决方法,而是用开放式问题问孩子几个简单的问题(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用封闭式问题,让孩子用是和不是来回答):
“你怎么看这个问题?”(你觉得这个问题很困难时吗?)
“你想要得到什么?”(你是不是想解决这个问题?)
“那你觉得有什么解决方法呢?”(那你觉得XXXXX是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呢?)
“还有么?”(XXXXX是不是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呢?)

经常用这种问题去启发和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,这样会快速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,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(解决问题的能力)

好,解释完我的理念,那么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。当已经上了小学的孩子被大点的孩子欺负了。当第一次发生的时候,如果没有什么太大的危险,只是为了抢玩具或者玩游戏闹矛盾了,家长可以先别急着冲过去保护孩子(母爱/父爱的冲动其实很难控制,但是为了孩子也要暂且控制一下),而是先观察,观察那个大男孩的表现,还有自己孩子的表现,记在脑子里,就算最后孩子输了,吃亏了,也别急着过去安慰孩子,而是装作没事一样带孩子回家吃饭。

当然,事情还没完。关键是如何让孩子能更好的应对这种以大欺小。等孩子回到家,吃完饭,休息一下,也许还要看看电视,看看书,弹弹琴,玩玩游戏,睡觉——一切正常。等孩子上了床,临睡觉前,比较放松的时候,可以到孩子床边,轻松自然的跟孩子聊起这件事情:

1.“今天我看你在游乐场是不是在跟XX同学一起玩的啊?玩的怎么样?”(旁敲侧击引起孩子注意,让孩子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)

2.”你当时觉得怎么样?“(让孩子回顾当时的感受)

3.”那你想跟他玩吗?你当时怎么想的?“(鼓励孩子思考自己当时想要达到什么目的)

4.”哦……他想要这个玩具,然后你也在玩这个玩具,于是他就抢你的是吗?“(问清事实,看看家长看到的是不是和孩子感受到的一样——往往会有差异,所以家长要在这里很耐心的询问)

5.”那你觉得下次如果还发生这件事情,你能怎么做呢?“(引导孩子思考对策)

6”还有吗?“

7”还有吗?“(引导孩子说出3个以上的解决办法)

8.”你的方法听起来还不错,那你觉得哪个方法最好呢?用了这个方法之后可能发生的结果是什么呢?“(鼓励孩子思考自己做决策之后可能发生的结果,让孩子学会考虑周到)

9.“恩,不错,妈妈这里还有个方法,你看看行不行”(也许如果孩子想的方法已经很好了,就不需要这句话了)

10.每次孩子遇到困难都用尽量用这种模式进行引导的话(我是说尽量,不是全部情况都实用这个模式,比如说情况很危急的时候,比如说孩子做了很不好的行为的时候就要立刻干预),孩子以后遇到困难就会习惯性的想出来3个以上的解决方案,那这种办事能力应该已经是超群的了。